关于我们

金声仓 国际郑和研究院

凡走过必留痕迹

陈金声(Tan Kim Seng),1806 ~1864,19 世纪南洋华人富商,著名慈善家。陈金声祖籍福建永春,生于马六甲,1919 年新加坡开埠后,他于次年前往新加坡,事业取得巨大成功。此后相继担任马六甲华人领袖——青云亭亭主、新加坡和平法官、1851 年伦敦世博会委员。陈金声及其家族在新马两地捐助慈善,贡献卓绝。

1849 年,在新加坡创办崇文阁,是新加坡第一座华校,1854 年创办新加坡萃英书院,1857年为新加坡捐资修建第一座自来水厂,1862 年为马六甲捐建「陈金声桥」。今天新加坡陈金声喷泉已经成为国家纪念碑,金声路。

马六甲金声仓曾是马六甲金声公司的仓库,坐落于马六甲河口陈金声桥旁,曾是马六甲最繁荣的贸易商号。随着马六甲古城商业逐步衰落,金声仓与马六甲古城内众多古建筑的一样,渐渐衰败,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上世纪90 年代,陈达生博士接手金声仓对其进行修缮,以一位历史学家的眼光,本着修旧如旧的方法,对结构加固后,将建筑立面的古砖重新砌回,让古老的金声仓重新焕发了青春。

今日,金声仓是世界文化遗产——马六甲古城内最精致的精品艺术展厅,成为上海「朵云轩」一带一路海外合作展厅,也是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院址。

2022 年,陈达生博士发起成立「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开展「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文博展览、艺术活动、海丝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文化交流活动。研究院办公室设于马六甲古城的金声仓内,下设院务委员会、学术专家委员会、艺术专家委员会、东盟郑和·海丝遗产文化旅游中心。

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

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的设立缘起于2018年国际郑和大会在马六甲召开,此后各相关部门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工作。国际郑和研究院的宗旨是推广郑和“和谐、和平和友好”精神,推动涉及的历史、考古和文化研究,并推动郑和精神在海外传播,助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流。

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主要是跨国际、跨种族、跨宗教、跨政治理念的非营利联盟机构。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倡议成立,除了维护人类人民和谐发展,在跨境及跨文化融合的框架内,进行互动与扩展,展开对话与行动,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建立个人、社区、族群、国际之间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zhenghe book
张瑞发院长

张瑞发

国际郑和研究院现任院长

张瑞发院长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新山,1965年毕业自宽柔中学,1969年获得新加坡义安学院马来学系学士学位。1971年获得新加坡李氏基金奖学金赴雅加达国立印度尼西亚大学研究所深造,1974年考获语言学Drs. 学位。他自1975年至今都在教育领域工作,曾经担任新山宽柔专科部主任兼马来学系主任。

1990年受委为马来西亚华社首创民办高校南方学院创院院长。2003年退任后受聘担任南方学院董事会执行顾问。南方学院于2012年升格为南方大学学院,是马来西亚华社华社首创民办非盈利高校,圆了族群近两百年艰苦风雨同舟办学的初心。他曾经担任南方大学学院理事长,在任期间获得高教部批准于华社高校开办中文系博士班,意义深远。他曾积极推动南方大学学院与中国华侨大学,签署轮值主办“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

张院长目前担任南方大学学院校务顾问,他也曾经担任马来西亚董教总国语科师资教育咨询委员,以及全国华文独中统考国语科高中组评卷主任。除了教学外,他也热心推动多元社会文教活动,柔佛苏丹殿下于2000年赐封P.I.S教育有功勋章。他也鼓励马来学系同学与校友紧密与国家语文局合作,推动多元社会文化交流,翻译华马两大族群著名文学巨作,荣获马来西亚文化遗产局于2015年颁发“马来西亚华裔对马来语文及文学贡献表扬奖”。

此外,由于他长期落实马来语文师资专业培训,并致力推动马来西亚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于2022年颁赠“沈慕羽教师奖”,以资表扬。张院长早年曾经出版多部马华字典,以及华团执行秘书致官方公函范本等。

Dr. Tan Ta Sen
«CHENG HO AND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CHENG HO PENYEBAR ISLAM DARI CHINA KE NUSANTARA)
代表作
《郑和与东南亚伊斯兰》
《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与马六甲》
马六甲州最高荣誉勋章 「马六甲光荣之星」
印尼婆罗浮屠国际写作文化节终身成就奖

陈达生博士

国际郑和研究院创院院长、终身荣誉院长

新加坡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物收藏家
马来西亚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专家
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
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终身荣誉会长

陈达生博士,1936 年生于新加坡,祖父是来自福建安溪的茶商。1956 年,陈达生考入南洋大学史地系,成为南大第三届学生,主修地理学。读书期间。师从南洋史地名师许云樵教授及南海勘探的地理名家郑资约教授,从此种下了对历史地理学求知的种子。
1959 年,陈达生与廖裕芳获得印尼政府提供的苏加诺;总统奖学金,前往印尼国立大学,攻读印尼文学、历史和文化。1968 年,陈达生回到母校南洋大学,担任东南亚研究主任。任教期间,他撰写了大量马来交语言学论文和著作,并对印华文学和印尼政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陈达生博士便开始对马六甲古建筑进行修复。2010年,马六甲郑和文旅事业发展良好,在陈达生博士的带动下,大量资金进入马六甲古城,修复了大量娘惹吉屋、骑楼。州政府有感于 郑和文旅的魅力,由州首席部长路助,人海物馆局与国际郑和学会及郑和文化馆合办「国际郑和论坛』,主题「郑和与亚非世界」。 论坛空前成功,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300 余名代表参会。史无前例的郑和大会,其学术影响至今常青。

郑和团队

马来西亚国际郑和研究院团队成立于2005年,由周安兵董事及江世波执行董事联合成立。其核心团队于2010年开始进入马六甲文化行业,18年期间成功打造8个品牌,积累了丰富的品牌文化建设经验,拥有来自中国、印尼、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庞大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并在广东及新加坡两地建有郑和研究中心。郑和团队的成立,旨在致力于成功打造国际郑和文化品牌。

Scroll to Top